風雨無懼測天地 毫厘必爭守匠心——記西南某項目測量隊的“文武雙修”之道 |
|||||
|
|||||
劈山開路,他們是山河的“拓荒者”。風雨中,泥濘里,懸崖邊,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當暴雨模糊了視線,他們用身體護住全站儀,確保數據精度毫厘不差;當荊棘阻擋前路,他們揮刀開辟測量通廊,在無人區踏出第一條坐標線。肩扛三十斤儀器翻越近70°的陡坡,腳踏冰河水完成河床斷面測繪,“沒有難測的地形,只有敢走的測量人”。 三年來,他們用腳踏遍導流洞的每一段洞身、每一處銜接點,從進口段的明挖區到出口段的暗挖段,從圍巖變形監測點到襯砌厚度復核區,累計步行超2000公里,測過的坐標能鋪滿200張A4紙。在導流洞進口段放樣時,洞外暴雨剛過,渠底積水泥濘沒靴,年輕的測量員小劉扛著儀器深一腳淺一腳挪到測點,三腳架陷進泥里就墊上石塊,儀器淋了雨就用雨衣裹住,硬是在雨停后的窗口期測完了銜接段的關鍵高程。在洞身曲線段復核時,隊長老隋帶著隊員們背著設備在狹窄的襯砌臺車旁側身移動,頭燈的光在巖壁上晃出晃動的影子,激光測距儀的數字每跳一次,他們就用紅漆在巖壁上點一個標記,像俠客在險峻山道上刻下路標,確保后續襯砌施工“不差分毫”。 他們能從全站儀屏幕上0.5毫米的偏差里發現臨時控制點的位移,能在水準儀反復校準的讀數中察覺地面微小沉降,靠的就是“寧多測三次,不錯放一厘”的較真——這些實打實的外業功夫,為導流洞“扎下準星”,讓設計圖紙上的線條變成大地里的堅實結構。全站儀如長槍,激光束刺破風雨,精準鎖定洞身軸線;水準儀似短刃,氣泡微動間,便將洞頂高程校至毫厘;棱鏡桿像腰間鐵尺,插入泥濘時穩如磐石,確保每一個測點坐標“釘”在地上。 數據戰場,他們是圖紙的“守護神”。褪去滿身泥濘,轉身投入數字星河。萬組外業數據在指尖流轉,化作毫米級精度的坐標網;千頁監測報表從鍵盤躍出,筑起工程質量的血肉長城。 尾工前夕的外業,更添了“回頭看”的嚴謹。測量團隊不再往前沖,而是沿著已成型的洞壁“查漏補缺”。復核洞身半徑時,會特意比對三個月前的復測數據,看是否有微小變形;校驗進出口高程時,會連明渠的銜接坡度一起測,確保“洞與渠”嚴絲合縫。隋隊說:“外業的‘武’,到最后要像俠客收劍,既要干脆利落,更要確保每一招都經得起回頭看。”他們褪去泥靴坐進辦公室,昔日扛儀器的手如今握著鼠標,案頭的全站儀被CAD圖紙與Excel表格取代,曾經的“戰場”變成了數據的海洋,而我們的“文功”,就在這數據洪流中梳理脈絡、筑牢根基。導流洞的三維模型正緩緩旋轉,鼠標放大洞身漸變段,用不同顏色標注出設計半徑與實測半徑的偏差,紅色的偏差值超過1厘米就立刻標紅——這是用CAD做的“數據沙盤”,能直觀看到每一處細微差異。年輕的小劉則在編寫小程序,把三年來的圍巖變形監測數據導入系統,代碼運行后自動生成趨勢曲線,AI算法還能識別出異常波動點,像無形的“標尺”幫我們快速鎖定需要重點核查的時段。這些數字化工具,讓內業工作效率提升了40%,也讓數據處理更精準。 一次整理資料時,小劉發現某段洞身的半徑實測值比設計值小了2厘米,他翻遍了當月的外業日志、天氣記錄、監理旁站記錄,終于在暴雨天的記錄里找到線索——臨時控制點被雨水沖刷偏移了3厘米,隨后立刻聯動技術部門補測復核,形成完整的追溯報告,這細致入微的復檢是導流洞的“出生證明”與“體檢報告”,既要經得起審計的“放大鏡”,也要供未來運維參考。脈絡清晰、有據可查,這就是嚴謹。 文武雙修,詮釋新時代匠魂。從仗“械”的“武夫”到提筆的“文士”,測量人的“雙面”不是割裂的,而是俠客對工程的全程守護——外業的“武”是為工程“立骨”,內業的“文”是為工程“培根”,兩者相輔相成,才讓導流洞從圖紙變成實體,從建設走向收官。 隊里的老前輩們常說,這“雙面”里藏著對工程的敬畏。他常說:“外業測錯一厘,內業就要花十倍功夫補;內業漏記一筆,將來可能留百年隱患。”年輕隊員說,這“雙面”是成長的蛻變——從一開始坐不住案頭、抱怨“不如跑現場痛快”,到后來能在數據里發現問題、在代碼里優化流程,才是測量人的真本事。 當工程順利投入使用,那些深深淺淺的測量腳印已融入大地經緯;當工程載入史冊,那些密密麻麻的監測數據仍在訴說初心。這是一群用腳丈量山河、用筆雕刻歷史的守護者。“精準到毫厘,責任重千斤”的初心從未改變,以毫厘之精度,定萬鈞之乾坤! |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