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慫” |
||||
|
||||
漢字是記錄生活、情感等的載體,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地擴大其內涵和外延。慫,sǒng,《新華字典》的解釋是,①驚懼。②鼓動。不知從何時起,一提到“慫”字,人們就自然而然的和“軟弱、怯懦、慫包”等貶義詞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沾上“慫”字沒好話。比如“慫人”、“慫包”、“慫樣”、“慫貨”等等。通常大多數人都看不起“慫包”、“慫人”,不能“慫”,更不能“認慫”,成了“有志之士”的共識。但我們也應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人把“慫”理解為“從心”,即跟從自己的內心;有人把“慫”解讀為人人都開心;更有人把“慫”字演繹為“心上的兩個人”......凡此種種,一個慫字,蘊含著深刻的智慧,有趣的典故、傳說,走心的做人道理。 在外面“慫”,是對家人、愛人負責。《道德經》說:“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在外“慫”,是對家庭幸福的守護。當我們在外面克制沖動,不貿然行事時,是在為家人著想。每一次在爭執邊緣的退縮,每一回面對挑釁時的冷靜,都是為了避免給家庭帶來的傷害。家庭的安穩需要我們在外面收起不必要的鋒芒,不逞一時之勇,讓家人免受因我們沖動而產生的不良后果。 “慫”是順從自己的內心。莊子拒絕名位束縛,坦然承認“吾將曳尾于涂中”。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決然尋求塵世之外的桃花源。佛系詩人王維,悠然享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自在。他們正是認了“從心”的“慫”,對身外人事萬物,選擇妥協避讓,放棄、放下、放開,才獲得心靈的豐盈和自由。“慫”不“慫”,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標準;認不認“慫”,亦可以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慫是心上有兩個人。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愛人、情人、朋友集于一身的神仙眷侶。兩個人剛結婚的時候,曾經有過很長時間的異地戀。兩個人互相牽掛,但卻因為距離的緣故矛盾不斷。據說有一次楊絳先生給錢鐘書先生寫了一封信,錢鐘書先生拆開一看只有一個“慫”字。這封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理解,難道說兩個人吵架了?楊絳先生罵錢鐘書先生“慫”嗎?這可能就是一般人的腦回路,但是這兩個人的腦回路真的是出奇的奇怪,而且出奇的一致。錢鐘書先生很快就理解了妻子的意思,所以回信也只寫了一個字“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慫”這個字是心上有兩個人,意思是錢鐘書心里到底有幾個人?按現在話說就是“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而您這個字,是心上只有一個你,真是世界上最簡短而又最浪漫的情話啊!如此之慫,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慫,就是適時的低頭。蘇格拉底說過:“人想要長立于天地間,就要學會低頭。”勾踐臥薪嘗膽,韓信受胯下之辱,這些典故充分說明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低頭智慧。人生在世,不都是稱心如意,天有不測風云,保不齊會失意,保不齊會求人,保不齊會屈一下身,彎一下腰,低一下頭。實際這都無傷大雅,只要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是不失顏面和尊嚴的,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能屈能伸才更坦然。俗話說:“懂得低頭才能出頭。”低頭才能看見自己的不足,反省一下自己,才能完善自己。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很慫”。他總是會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在社會夾縫中找到立足之地。認慫不是真的很慫,而是保全自己,以便更好地壯大實力,做大做強自己。有的人,不屑于低頭,直來直去,硬撐強做,一直奉行“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到最后傷害了別人,也斷送了自己。有的人,把低頭看做是恥辱和退縮,總覺得剛、猛、直才是英雄所為,才是硬漢子的做法。做事橫沖直撞,鋒芒畢露,卻不知,即使是最硬的弓,拉的太滿也會折斷,更不知道,即使是最美的月亮,也會有盈虧的自然之道。 慫是顧全大局。戰國時期,藺相如完璧歸趙后,又在澠池會上幫趙王掙回面子,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廉頗不服氣,放話說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說后,故意躲著廉頗,出門遠遠看見就趕緊繞道走。手下人覺得憋屈:“您怎么這么怕他?”藺相如笑著說:“秦國不敢打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倆要是鬧翻了,秦國正好趁機來犯,這賬得算大的。”這話傳到廉頗耳朵里,才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讓一步不是慫。藺相如繞的路,其實是在給趙國留生路。人與人之間哪有那么多非爭不可的高低?!? 慫是愛,是暖。 古話說:“夫妻同心,黃土變金。”夫妻在一起,感情好,互相幫助,小日子才能紅紅火火。 但是,夫妻相處,難免吵吵鬧鬧,甚至還有打架的時候。如果夫妻互不相讓,矛盾就越來越多,積怨越來越深,甚至有鬧離婚的可能。聰明的人,在愛人面前很慫,總是一副“討好賣乖”的表情,被愛人數落了,自己還笑嘻嘻地說話,主動認錯,讓愛人消消氣。一個厲害的男人,寧愿當一輩子妻管嚴,讓妻子高高在上,自己聽從妻子的安排。當然,他小事服從妻子,大事還是自己有主張。一個厲害的妻子,從來不會得理不饒人,自己錯了,就認錯,讓丈夫也能夠有“揚眉吐氣”的時候。夫妻相處,互相讓一步,天地寬,路好走,心情順。 慫是看淡輸贏。從前,一位武士拎著一條魚,來找一休禪師。 他想和一休禪師打個賭:“禪師,你看我手上的這條魚,是死是活?”一休非常清楚,如果他說魚是死的,武士就會松開手; 可如果他說魚是活的,武士就會暗中用力,把魚掐死。 于是,一休說:“這魚是死的。”果不其然,武士馬上松開手,哈哈大笑道:“禪師你輸了!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然一笑:“沒錯,是我輸了。”人生,活的是過程,本就無所謂輸贏。有時看似贏了,其實把什么都輸了;有時看似輸了,實則早已贏得一切。 |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