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魂融水脈:共護一片山河 |
||||
|
||||
青春總是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蝶變,也伴隨著人生使命的一次又一次升華。從武警某中隊的營門到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校門,再到水電一局的大門,這些獨特經歷交織成的經緯,讓我對剛剛開啟的水利生涯,有了別樣的注解。 在酒泉戈壁站崗的那些日子,深夜的星空格外清澈,遠處的祁連雪山在月光下像沉睡的巨人。那時,我常常望著這片廣袤的土地發呆,思考著守護這片土地的意義究竟是什么。直到后來在大學實驗室里,當我第一次算出某段渠道的最優坡比,看著圖紙上的線條逐漸變成可以灌溉萬畝良田的藍圖時,我突然恍然大悟:無論是身著軍裝還是工裝,我們守護的都是同一片山河。 選擇來到水電一局,對我而言仿佛是命中注定。大學四年里,課本上的“葛洲壩”“三峽工程”只是抽象的名詞,我對它們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而當兵的兩年,戈壁灘上的輸水管道讓我真切地讀懂了“水利”二字的千鈞分量。它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干旱地區老百姓水缸里的清水,是萬畝良田豐收的堅實保障。而一局的前輩們,早已將“水利”二字深深鐫刻在祖國的山河大地之上。從東北的豐滿水電站到西南的瀾滄江梯級開發,從國內的南水北調工程到海外的水利援建項目,每一處都彰顯著“水電人”的擔當。如今,我們這些新鮮血液匯入這個集體,接過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前輩們用青春和汗水鑄就的接力棒。 部隊教會我“令行禁止”的執行力,在戈壁灘上,哪怕是零點換崗,也不能拖延1秒鐘;大學賦予我“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水利工程的每一個數據,小數點后兩位的偏差都可能埋下隱患。我們這群水利新人雖然仍缺乏工作經驗,但是我們既有校園賦予的專業底氣,也有各自經歷沉淀的堅韌品格。就像水利工程里的鋼筋與混凝土,單根鋼筋或許纖細,但擰成鋼束就能撐起千鈞大壩;單獨的砂石看似平凡,混合成混凝土就能筑起堅實堤岸。這讓我想起水利工程里的“聯合澆筑”工藝,不同標號的混凝土按序注入模板,最終凝結成無縫的整體。 水利工程從來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我們像戈壁上的胡楊一樣,把根扎進泥土,把身影交給風雨。只要能夠在工地上多問一句“為什么”、多跑一趟“現場路”、多記一本“錯題集”,我們一定能夠讓青春在堤壩上閃光,讓成長在渠道里流淌。我堅信,我們這些“新兵”定會在混凝土澆筑的轟鳴聲中、在全站儀測量的坐標點上,共同書寫屬于新一代水電人的答卷,讓水利事業在我們手中續寫輝煌。 |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