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下:碎石間的成長 |
|||||
|
|||||
初至昆侖山腳時,我的內心還留存著學生的影子。戈壁的荒蕪鋪展在眼前,巨大的空曠吞噬著一切聲響。目光所及,唯有棱角分明的碎石、倔強的駱駝刺,以及遠處昆侖山灰藍色的沉默山脊。站在這片山澗間,望著不遠處忙碌的工人和認真工作的同事們,我忽然意識到自己不再是透過書本看這些,站在鋼筋水泥之間,我也越來越期待自己未來可以徹底的融入進這里。 最初的工程記錄工作,我跟隨著李宗魁主任,他為我介紹著我們的工程,“高山引水,服務兵團”,這項工程的目的就是將昆侖山脈上留下的水用于灌溉山下近十萬畝農田,我聽著李主任對工程中各項建筑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講解,一股使命感涌上心頭,這是我人生中參與的第一個水利工程項目,興奮和激動充斥我的內心。 回過神,主任意味深長的對我說:“小兄弟,戈壁上的活兒,既要精微,更要果斷。數據是死的,工程是活的。”他隨手一指遠處昆侖山腳下矗立的一排排建筑,“看,那就是我們‘一筆一劃’寫在荒原上的文章。”他眼中的光,竟讓我在灼人的烈日下,第一次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踏實。那本被風沙磨毛了邊角的記錄本,此刻在手中突然有了血肉的重量。 如今,當清晨第一縷陽光躍過昆侖雪峰,將冰冷的鐵皮板房染上暖色時,我已能平靜地戴上安全帽,拿起那本浸染了汗水與風沙痕跡的記錄簿走向自己的工作崗位。戈壁的風仍在呼嘯,曾經那顆懸浮躁動的心,已被這片土地厚重的力量壓實、沉淀。此刻,我忽然明白了主任的話,手中記錄下的每一個看似枯燥的樁號、每一組照片,都如同建造這荒原血脈的一塊基石。我們在這里,不只是記錄者,更是創造者。正是這些細微、精確、日復一日的丈量、記錄與鋪設,在與亙古的荒涼角力,一點一滴地撬動著這片沉睡的土地。我學會了像駱駝刺一樣,在看似貧瘠的土壤里扎下根須,汲取堅韌;學會了在風沙撲面時,不是閉眼退縮,而是看清同伴伸來的手。 昆侖山下,碎石之間,那個依賴書本與標準答案的影子正被烈日與風沙褪去,一個能肩扛責任、腳踏荒原的工程人,正從這片無垠的戈壁中,頑強地站起身來。 |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