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有話說|從圖紙到路基:一名新兵在保通道路上的認知與成長 |
||||
|
||||
加入水電一局山陽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部之初,我對這座裝機1200兆瓦的“綠色電池”充滿敬畏——它深藏秦嶺腹地,上庫懸于云端,下庫隱于谷底,一條條盤山道路如同血脈,串聯起這座未來能源樞紐的筋骨。作為環境專業畢業生,我深知抽水蓄能對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意義,也渴望為清潔能源事業貢獻力量。然而,當我踏入輪崗部門,接到《陜西山陽抽水蓄能電站上下庫保通道路工程一階段施工設計圖》時,才真切體會到:宏偉藍圖的第一步,是腳下這條7.5米寬的“先行路”。 我的輪崗首課,是讀懂這條4.25公里的“生命線”。攤開設計圖,路基橫斷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層、涵洞坐標、擋墻配筋圖……這些陌生符號構成了一套精密語言。起初,我像解謎一般對照圖例,在同事指點下才看懂一道邊坡坡比數據背后意味著怎樣的開挖量。 最深刻的領悟是紙上精準對比實地的復雜,圖紙上流暢的路線走向,在現場卻是需要劈山跨溝的險途;標注清晰的排水溝位置,實際需避開巖層裂隙帶。工程技術部的前輩們教會我:設計圖是理想模型,而技術員的使命是在地質與規范間尋找最優解。他們反復核算邊坡支護參數,在CAD圖中調整隧洞施工——這份將理想落地的嚴謹,是我學到的第一課。 7月12日,12號施工道路改造現場——轟鳴的挖機臂劃出金色弧線,壓路機在路基上碾出堅實軌跡。令我震撼的不是機械的威力,而是秩序背后的精密協作。測量員按圖紙放出精準邊線,現場的“零差錯”源于工程技術部連模板安裝的螺栓間距都被量化成可視化圖表,這一刻協作的力量徹底具象化。7月13日,村村通道路障礙物排查——烈日下,我握緊記錄本沿山路徒步2公里,逐一標記影響施工的“攔路虎”。回到辦公室,再將它們精準標注到CAD圖中。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讓我頓悟:基礎數據的基石作用。每一處障礙物坐標,都關聯著遷改成本與工期。這一刻使我真正理解:工程大廈的根基,正是由無數精準的“點線面”托起的。 這段輪崗經歷,重塑了我對職業的認知。工程思維的本質是“系統求解”:從圖紙符號到機械轟鳴,本質是將約束條件(地質/成本/工期)與目標函數(質量/安全/效率)持續優化。保通道路雖非主體工程,卻是解開山陽電站建設方程的第一組關鍵解。 個人價值的根基是“腳踏實地”,而環境專業的宏觀視角讓我更加向往綠色電站的愿景。眼前的擋墻混凝土澆筑、障礙物坐標標注教會我:沒有扎實的工程實踐,再美好的理念也只是空中樓閣。 因此,我的規劃清晰而篤定:短期應深耕道路工程技術——吃透路基處理、路面結構設計規范,掌握施工方案編制邏輯,將圖紙語言轉化為現場執行力。長期在掌握工程通用“語法”后,將環境專業的系統思維融入工程管理,探索綠色施工技術在山區水電項目的應用場景,讓可持續發展理念從設計源頭扎根。 感謝工程技術部總工帶我讀懂第一條路基橫斷面,感謝施工部在12號路現場演示如何“按圖索驥”,更感謝項目部將新人放在保通工程一線——這條“先行路”,恰是新兵成長的最佳起跑線。未來,我愿做一顆路基中的礫石在道路工程中夯實專業根基。以協作意識串聯技術、施工、安全鏈條,朝著綠色電站建設者的目標,一步一履,踏實前行。山陽電站的保通道路雖尚未貫通,而我的工程人生,正從這條4.25公里的保通道路上,徐徐展開。 |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