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有話說|學校至職場的蛻變.入職有感 |
||||
|
||||
行李箱的滾輪碾過廊橋地磚時,發出規律的咔嗒聲,像在為這場跨越2500公里的旅程倒計時。剛褪下學士服不久,攥著那張印著我人生新方向的機票,從熟悉的家鄉小城踏上前往云南的飛機。機窗外的風景從平原漸變成層疊的山影,心里像揣著顆不停蹦跳的石子——既期待著親手觸摸圖紙上的工程,又怕自己這株溫室里的“幼苗”,扛不住陌生環境的風雨。培訓基地里我從未見過的南方樹種在風中搖晃,葉片上的陽光碎成金斑,我深吸一口氣,把忐忑的心情折進筆記本的扉頁,告訴自己:這是全新的起點。 培訓結束后,行李箱再次啟程,這一次的目的地是濟南市歷城區的優信整備中心項目部。當“學生”這個標簽被“職員”取代,變化比想象中來得更具體。課堂上的公式變成了工地上的卷尺刻度,老師的提問變成了前輩的叮囑,連作息表都換了模樣——不再有彈性的早八,而是雷打不動的上班時間。看似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和以往不同,但其實本質就是心態上的轉變,就像工地上的混凝土養護——沒什么驚天動地的瞬間,就是在一次次測量、核對、溝通、犯錯又改正的過程中,慢慢從“我是來學習的學生”,變成“我是來干活的職員”。安全帽戴久了,不再覺得笨重,反而覺得那是份沉甸甸的踏實。畢竟,這里不再有期末考,但每一天,都是對自己的檢驗。最初總覺得落差大,感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并不能學以致用,但經過前輩們的耐心引導,慢慢學著把“我不會”換成“我試試”,把依賴課本變成主動查圖紙,我突然懂了:成長就是在跌撞中,把“學生氣”釀成“職業感”。 輪崗從質量部開始,第一次戴上安全帽走進工地時,所有想象都被刷新。沒有課本里抽象的“基礎結構”,只有鋼筋間碰撞出的實在聲響;圖紙上的線條變成了觸手可及的鋼筋與混凝土。剛開始做質量檢查,材料核對、工序驗收等環節看到了前輩們對數據和細節的嚴謹,才明白這不僅僅只是走流程,而是在堅守底線,避免出現任何失誤。短暫輪崗讓我深知,質量工作無捷徑,體現在每次檢查、溝通及各方的默契中。更明白:所謂“專業”,從來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把知識種進泥土里,長出能經風雨的根。 站在項目部的工作面前,我在心里悄悄畫下自己的“工期”: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跟著項目從基礎到竣工,把每個施工環節的細節刻進腦子里。就像這工地里的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使命,我也要找準坐標,把所學化作工程的一部分。 夕陽把工地的影子拉得很長,天泵的剪影在余暉里緩緩轉動。我知道,這座正在拔地而起的建筑,會記住每一個建設者的付出;而我,也會在這場與工程共成長的旅程里,把腳印踩得扎實,讓夢想像混凝土一樣,在時光里慢慢凝固成可靠的模樣。 |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